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小小低頭族

無論什麼場合 聚會 都可以低頭


老實說 我滿不贊成讓小孩成為低頭族

有個滿普遍的現象是
當大人不知道要怎麼應付小孩 或不知道怎麼應付小孩玩的需求
就把手機丟給他
甚至我看到 才幾歲的小娃兒
也學著和媽媽要手機 媽媽把手機丟給他以後 兩個人就相安無事
還有媽媽告訴我
過年時帶孩子回老家團圓 吃完飯以後
一群孩子排排坐 人手一台3c產品 誰也不用理誰 更不用說過節了
這和我以前 過年大家聚在一起玩耍的印象 差異多大啊
不知道有沒有爺爺奶奶感嘆
自從有了手機之後 孫子都只知道低頭 更少和自己互動了呢


這反映出一些問題

1.父母不知道該怎麼陪伴孩子 導致人的互動縮減 情感疏離

2.大人很無聊 小孩也很無聊 也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

3.孩子"玩"的天性和需求被忽略 被敷衍過去 因為我們不清楚"玩"對孩子的重要

3.給孩子太多非必要的物品和刺激 如手機上網吃到飽 孩子注意力都在外在  訊息太複雜

4.小孩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全部轉移到手機的遊戲上 對生活麻木 想像創造力降低

5.閱讀機會縮減 感受力扼殺

6.現在的電子媒體以及線上遊戲快速閃動的方式 讓孩子的心無法定下來 學習更無專注力

7.孩子缺乏在真實世界玩耍的經驗 與大自然的互動 也可能造成許多情緒障礙

8.3c產品成比較 炫富標準

9.昂貴物品得來容易 沒有"需要自己努力"和"珍惜"的概念

10.易彎腰駝背 脊椎側彎 視力退化


其實孩子的問題 普遍反映出大人的困境
因為大人也不知道 怎麼和自己相處 不知道如何陪伴小孩
手機可以讓這些不知所措不這麼尷尬
卻也阻隔了更多 情感交流的可能 和去探索身邊生命的機會

當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低頭
我們可曾注意到身旁發生了什麼事
或許是一個感動的畫面 或許是樹木的顏色 或許是需要你幫助的人

其實人的本性本有美好和良善
只是  當我們的關注力都在無生命的物品上
那個 自己內在的生命力 是否也被扼殺了呢

當我們讓孩子養成 無聊就拿手機來低頭 的習慣
(這裡的孩子 包括青少年)
這樣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影響力 恐怕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微小
遊戲和上網真的有好玩到 要不捨晝夜的低頭嗎
還是 他們只是不知道
生命還有什麼精采 人生還有什麼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去做
可是他們當然不會知道
如果大人不知道如何引導他們去發現 去看見
如果我們只在意他們的功課 只懂得提供手機去滿足他們
這將會造成感情上的疏離和斷裂

不只是孩子 大人也普遍是低頭族
如果我們不懂得抬起頭 孩子也不會
因為 我們就是榜樣
如果我們也覺得生命無聊 孩子自然口頭禪就是 無聊

所以 孩子給了我們可以反思的機會
如果覺得孩子有問題
那必定也是我們身上的問題

孩子可愛就在
他們是天真的幼苗 吸收著四周的養分
養分是什麼 他們就會長成什麼模樣
當我們只懂得用3c產品或電視澆灌他們 他們會變成什麼模樣?

很多學問 是生命經驗中感知的 不是辜狗得到的
就像學作文 如果家長希望  只教作文技巧就可以得高分 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現在考試作文的批改
注重情意更勝於八股的引用
對生命的情意 我確定 不是低頭可以學到的

"打發時間" 其實是和生命的一種斷裂
因為生命的每分每秒 都有值得感受的事情

從教學中
我學會更用心去體會生命
因為 這是孩子的需要
為了他們 我也學習著提升自己的感受力 觀察力 創造力
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感受

沒有人天生懂得怎麼當父母或老師
但透過孩子的需要 我們可以學習
無論是看書 上課
去了解更多更多 打開自己 也打開孩子的生命


之後 有時間 我預計會來研究 書寫 關於"玩"的重要
和 該怎麼和孩子玩
讓自己和孩子都更快樂
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
感謝孩子賜我這個學習機會
(這裡的玩不是指 被電腦設計好的軟體玩
而是自己動腦弄身體 可以增加生命活力和創意的玩)


----------------------

孩子是低頭族,怎麼辦?

天下雜誌   文/呂奕熹

智慧型手機掀起另一種「網路使用習慣」的革命,以前在捷運、公車上常會嫌棄學生講話太吵,現在不管大人小孩,全都變成了「低頭族」,面無表情盯著那小小的螢幕或對著它傻笑。

五建議,讓孩子不被手機牽著走

面對科技的進步,筆者從實務經驗提供父母們以下建議:

1.確認孩子需要的手機功能,夠用就好

父母提供高階的手機,卻不希望孩子沉浸在手機的娛樂功能裡,這就像送了一台頂級的保時捷跑車,卻不斷告誡只能開時速六十公里一樣,會不會太強人所難?

只給孩子適當的需求,不要超過。正如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說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一般,父母親給得太多、太好,不僅會讓孩子失去了努力的目標與動力,自己也會為了要如何提供「更好的」資源而傷透腦筋!

2.不要試著介入孩子的社群

父母愈想去親近孩子,孩子就會逃得更遠,或許保有一定的距離,才不會逼得孩子遠離自己。家長可適當的提醒孩子在網路上要保護自己,並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需要幫忙的時候,父母親一定全力協助,不要害怕告訴父母。然後就請信任你的孩子。

3.建立「奢侈品要成年工作賺錢後自己買」的概念

在衣食不缺的狀況下,從小教導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還沒有工作能力,不會賺錢,就不應奢侈浪費。幫孩子建立奢侈品要成年後自己賺錢自己買的概念,不僅可以教導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也可以幫孩子找到未來生涯的意義。

4.以身作則,放下自己的手機

不管是網路成癮或是手機成癮,如果不能夠全家一起改變,每個人都遵守相同的原則,那成癮者的症狀,絕對很難被改變。

因此,請父母放下你的手機,離開你的 iPad 或電腦,那是跟孩子溝通的基本誠意。

5.使用不經意的案例提醒,比說教有效

在與孩子溝通臉書或網路成癮時,若能加入一些事實的案例,對孩子會更有說服力。例如因為曾經在臉書上使用謾罵的字句,變成後來求職時不被聘任的理由。這樣的例子會讓孩子在網路上的行為言語更為謹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